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学 > 正文

大学生国庆8天假,7天半的玉米田掰记

  • 文学
  • 2025-10-09 01:29:32
  • 10

在金秋十月,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国庆长假的喜悦中时,有一群特殊的大学生,他们的假期生活与常人截然不同,他们没有选择远行、没有选择宅在宿舍,而是选择了一种既接地气又充满挑战的度过方式——在广袤的玉米田中,用双手和汗水“掰”出了7天半的国庆假期。

大学生国庆8天假,7天半的玉米田掰记

初识田野:从书本到土地的跨越

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某农业院校的李明和他的同学们,他们平时在教室里学习着农业科学知识,从土壤结构到作物生长周期,从病虫害防治到农业机械操作,每一门课程都让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好奇,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抽象的,只有真正走进田野,才能深刻理解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真谛。

国庆前夕,李明所在的班级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——参与当地农民的秋收工作,特别是玉米的收割与晾晒,这个决定不仅是对他们专业知识的一次实践检验,也是对大学生活的一次别样体验,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着如何利用这8天假期旅游或休息时,他们已经踏上了前往玉米田的征途。

初尝艰辛:汗水与坚持的交响曲

走进玉米田,眼前的景象是连绵不绝的绿色海洋,一排排玉米秆挺拔而立,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这美丽的景象背后是繁重的体力劳动,李明和他的同学们穿上长袖衣裤、戴上草帽,拿起特制的“掰棒子”工具——一种特制的塑料手套,用来保护手部免受玉米叶划伤的同时,也便于抓住玉米棒子用力掰下。

起初,大家还带着几分新鲜感和兴奋,但很快就被现实击了个措手不及,玉米田中的温度远高于室温,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;玉米叶锋利如刀,稍不注意就会划伤皮肤;长时间保持弯腰姿势更是对腰背的巨大考验,不到半天时间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坚持。

团结协作:友谊在汗水中升华

面对如此繁重的劳动,没有一个人选择独自承担,李明和他的同学们迅速形成了小组,相互鼓励、相互帮助,有的负责掰玉米,有的负责收集并运送到田边;有的则负责将掰下的玉米棒子装袋、分类、编号以便后续的晾晒和储存,在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中,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,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。

“刚开始的时候真的觉得坚持不下去,”李明回忆道,“但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努力,那种互相支持的力量让我重新找回了动力。”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,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劳动变得充满意义和乐趣。

收获与成长:从书本到实践的飞跃

经过7天半的努力,李明和他的同学们终于完成了分配给他们的任务——帮助农民伯伯们完成了近百亩玉米田的收割工作,当他们站在自己劳动成果的面前,看着那一袋袋整齐堆放的玉米,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,更重要的是,这次经历让他们对农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。

“以前总觉得农业就是种地、收粮那么简单,”李明感慨地说,“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智慧。”通过这次实践,他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种农业工具、如何识别作物的生长状况、如何应对病虫害等专业知识,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与不易,对“三农”问题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。

回归校园:带着故事再出发

当假期结束,李明和他的同学们带着满身的疲惫和丰富的故事回到了校园,他们的经历很快在校园里传开,成为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虽然身体上有些许疲惫,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更加坚定的光芒,这次“掰”玉米的经历不仅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——有的同学表示将来要投身农业科技研究、有的则希望能在农村创业、还有的则希望能在政策层面为农民发声……

对于李明而言,这次经历更像是一次人生的洗礼,他开始意识到,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,自己肩负着推动农业现代化、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任,而这一切的起点,就是从这片土地上开始的每一次弯腰、每一次挥汗如雨。

从“掰”到“懂”的旅程

大学生国庆8天假掰了7天半玉米的故事,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劳动与汗水的记录,更是一次关于成长与蜕变的旅程,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年轻学子如何从书本走向田野、从理论走向实践;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农业的艰辛与魅力、农民的朴实与伟大;它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、如何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正如李明和他的同学们所展现的那样,只有真正走进田野、亲身经历、用心感受,才能更好地理解“三农”问题、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,这7天半的“掰”玉米之旅,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和一段重要的起点。

有话要说...